重慶晨報記者 顧曉娟 報道
  清晨7點,四公里內環路口迎來一天中最忙碌的時段,並不寬敞的人行道上擠滿了候車的市民,上班的,出門辦事的,拖兒帶女的,這時要有個凳子,那真是瞌睡遇到枕頭——正好。
  72歲的季開金看在眼裡,他總是熱情邀請大家來自己的攤前小憩。而他攤前一字排開的5個條凳、1個方凳和兩把椅子,還有撐起的4把遮陽傘,成為了路途中的市民溫暖的慰藉。
  8個凳子4把傘撐起溫暖
  季開金的小賣部,位於四公里內環路口附近的鯉魚灣,他的小攤前,一字排開的凳子、椅子和遮陽傘,都是為路人準備的。
  季開金告訴記者,他是四川北川人,但自1986年到重慶後,在這裡已經生活了28年,也算是地道的老重慶人了。他沒有太多愛好,卻偏偏對小攤情有獨鐘,年輕人受不了守攤的寂寞,但對於72歲的季開金來說,每天坐在攤前看著人來人往,感受市井百態,卻是一種生活的樂趣。
  十二三年前,季開金剛搬到四公里時,這裡沒有高速,沒有立交,門前僅有一條土路。而如今,這裡成為了繁忙的交通樞紐。公交305路、345路的站牌就矗立在季開金的小攤旁,他攤後的小路,通向四公里樞紐站,不遠處的地下通道則連接著軌道3號線四公里站。季開金現在很喜歡這個熱鬧的地方。
  正與記者說話間,一名男子趕來問路,順便坐到凳子上歇腳。“老大哥,到豐都怎麼走?”季開金很熱情,特意繞到小攤前,和男子聊了起來,“你坐車還是開車?開車就直接上內環,坐車的話,從後面的小路到四公里樞紐站。”
  不一會兒,一個小姑娘扶著奶奶坐到季開金攤前的椅子上,小姑娘有些疑惑,掏出3元錢準備買瓶水,季開金似乎看出姑娘的心思,連忙擺擺手說:“坐凳子不要錢!”
  十多年“搬進搬出”成習慣
  每天凌晨4點,經四公里內環路口上班、出車的人多了起來,季開金也開始了一天的工作。季開金的家離擺攤的位置有幾分鐘路程,路不算遠,可為了撐起這個免費的“歇腳點”,將包括凳子、椅子、遮陽傘在內的物件搬進搬出,則至少來回20趟,耗時接近1小時。
  季開金樂呵呵地算起了體力“賬”:第一趟,推冰櫃;第二趟,推煙箱;8個凳子椅子,一次只能拿兩個,就得四趟;再加上4把遮陽傘,就又多出了四趟。擺攤加收攤,一共20趟。不過,季開金早已習慣了這種“搬進搬出”的生活。
  十二三年前,四公里內環高速剛剛開建,工地上人多,季開金趁機擺起了小攤,還把家裡的凳子、椅子都搬出來,給大家歇腳。十幾年過去,凳子、椅子已更換了多次,這個“歇腳點”就這樣被保留了下來。
  攤主原來是位退伍老兵
  在茶園一家摩配廠上班的薛靜,每次上班都會路過季開金的小攤,然後乘坐345路到茶園上班。公交車還沒到時,她就到季開金的小攤前坐坐,有時也買一瓶飲料,照顧老人家生意。
  薛靜說,她老早就註意到了老人攤前的凳子,剛開始沒好意思坐,以為是老闆招攬生意,為顧客準備的。直到有一天,薛靜深夜10點加班後,乘車返回四公里,當時,來接她下班的丈夫還沒趕到,一個人走在黑夜裡,薛靜難免有些膽怯,於是,她想起了老人的小攤。“沒想到,那麼晚了,他還擺著攤!”薛靜說,見到熟悉的小攤,她突然有了一種安心的感覺,更沒想到的是,老人家還搬出凳子,讓她歇歇腳,薛靜這才知道,這位老人是位退伍軍人,十多年來每天都堅持搬凳子讓來往的路人歇腳,讓人肅然起敬。
  不過,在季開金看來,搬個凳子歇腳,能有多大個事?季開金說,剛搬到鯉魚灣時,四公里一帶四面是山坡和田壩,走一趟上新街還得翻山越嶺,如今,他家已經買了車,去一趟巴南鹿角也只要40分鐘。生活的改變,是勤苦奔波換來的,每天看著人來人往,他也希望在外辛苦奔波的人們能感受到一份溫暖。
  小小“歇腳點”延續著溫暖
  在季開金對面的小攤,也擺放著四五個條凳供市民休息,攤主唐賢梅和季開金有著相同的心思:搬個凳子出來,讓路上奔波的人們有一個歇腳的地方。不起眼的小凳子承載著一個有人情味的“歇腳點”,讓兩位攤主倍感欣慰。
  如今,季開金的兒子季洪軍也常幫父親,父親不在時,季洪軍也精心打理著攤前的這個“歇腳點”。“說實話,凳子也引來了不少顧客。”季洪軍說,雖然前來歇息的多是過客,但相信,父親的善舉對生意肯定有幫助。更難得的是父親的一份心意,父親這大半輩子乾過不少事,務過農,養過雞,開過小賣部,但不管做什麼,他都願意為別人多想,他願意將這份心意延續下去。  (原標題:四公里內環路口有個免費歇腳點 七旬老人堅持擺了十幾年 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gif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